(通讯员:李格)2020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,我院第170场至第176场博士研究生报告顺利举行。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、中国古代文学、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,我院各年级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报告。
2020年11月6日,第170场博士学术报告以《陕甘宁边区书画艺术》为题,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奎主讲。王奎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“陕甘宁边区”的定义,接着对延安文艺、边区文艺、解放区文艺和根据地文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。他提出在延安时期的战争环境和政治环境影响下,文学在文艺中处于边缘地带,真正得到广泛传播的是声音和图像。因而需从文艺的大视野中考察延安文学。其次,王奎博士指出书画是雅传统中的典型文艺形式,是雅俗合流的典范,对于边区书画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。此次报告观点新颖、逻辑清晰,为现场听众提供了学习的新角度。
2020年11月6日,第171场博士学术报告以《碧野游记散文中的新疆想象》为题,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喻雪玲主讲。喻雪玲博士对碧野游记散文中对新疆的特色描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,从非地区性的自然景观、被解放者与建设者的形象以及新疆的社会面貌三方面,阐释了碧野作品中新疆想象及其文化内涵。从而指出碧野试图通过新疆书写,将新疆纳入中国内地社会主义话语同质体系的努力。
2020年11月11日,第172场博士学术报告以《晚明秦藩宗室朱谊瀄家世及结社考》为题,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爽主讲。刘爽博士在报告的第一部分中简述了“宗蕃”的含义,并且介绍了学界对朱谊瀄家世、生卒年和家风教习的考证情况。第二部分进行朱谊瀄的结社考,具体考证了“青门社”以及“青门七子”,介绍了“青门社”的成社过程、成员构成和诗社活动。刘爽博士指出:通过以上考证可以发现,“青门社”逐渐完成了从宗族性诗社向地域性诗社的过渡,最终成为晚明关中诗坛的代表。
2020年11月11日,第173场博士学术报告以《承继·演进·共构:从史传文学到<伍子胥变文>》为题,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悦主讲。刘悦博士首先介绍了史传文学与敦煌变文的基本概念,以及伍子胥故事的来源和基型。接着从情节发生、形象特质和艺术手法三方面梳理了《伍子胥变文》。最后指出:《伍子胥变文》中对历史人物的创作直接体现了民间的价值主张及思维观念,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。
2020年11月11日,第174场博士学术报告以《<秦本纪>对穆公形象的建构与意义——以故事重述为中心》为题,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曹阳主讲。曹阳博士主要通过六个故事具体分析了《秦本纪》中对穆公形象的建构与意义。一是“羊皮换贤”与百里傒故事的重述,二是“秦晋乞籴”与“韩原之战”原因的重述,三是“穆公亡马”与“韩原之战”过程的重述,四是“韩原之战”后,“穆公归夷吾”及其原因,五是黄老思想与“由余降秦”故事的重述,六是“穆公悔过”与崤之战故事的重述。最后说明这六个故事对秦穆公形象的多维建构及其重要意义。
2020年11月12日,第175场博士学术报告以《语言无羁、微力无边、创作无囿》为题,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马若宏主讲。杜敏教授出席报告会并进行了点评和指导。马若宏博士以《你知道“闭环”吗》和《主播说联播:央视新媒体的话语新实践》两篇文章为例,指出许多词汇或网络现象都可以成为语言研究很好的观察站。
2020年11月12日,第176场博士学术报告以《令人瞩目的“高光”——兼谈词汇借用和专业术语泛化》为题,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郑东晓主讲。杜敏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,也给在场研究生日后的学习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。郑东晓博士从词汇借用和专业术语泛化的角度考察了“高光”的生成机制、流行动因,并表示:面对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产生的新词,要保持开放心态,树立正确汉语观。最后他提到:“语言学习应以小见大,从小词语生发出大思考”,提醒大家注意提升语言敏感度。
附:第177场至181场博士报告时间安排
时间 |
地点 |
专业 |
报告人 |
题目 |
11月18日(周三) 下午2:30 |
文渊楼 3209 |
中国古代文学 |
赵金平 |
豫雍之辨与汉赋地理铺写的转捩 |
11月18日(周三) 下午2:30 |
文渊楼 3209 |
中国古典文献学 |
赵俭杰 |
圆环与镜子:《庄子》“道”与“心”之喻体 |
11月20日(周五) 下午3:30 |
文渊楼 3209 |
中国现当代文学 |
魏欣怡 |
“情感”何以成为延安知识分子的改造方式 |
11月20日(周五) 下午3:30 |
文渊楼 3209 |
中国现当代文学 |
邱跃强 |
陕北民间文化在路遥作品中的艺术呈现 |
11月20日(周五) 下午3:30 |
文渊楼 3209 |
中国现当代文学 |
王奎 |
吴宓的“影因” |